自今年全國兩會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與制造業等傳統行業的融合發展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浪潮下,如何把工業時代的知識產權工作納入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筆者認為,應實施“互聯網+知識產權”專項行動,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思考知識產權工作,把互聯網融入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過程中,促進知識產權事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科技創新、研發設計過程中。例如,在科技項目立項、技術難題攻關、新產品開發、提交專利申請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專利文獻檢索。通過互聯網對現有專利進行分析,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活動。近年來,互聯網眾籌或眾包逐漸興起,成為知識產權創造的新模式。例如,通過互聯網征集工業品、工藝品外觀設計方案,征集商標設計方案;網友聯合撰寫圖書,編寫軟件等,這為互聯網與知識產權創造的融合打開了廣闊空間。
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消除知識產權所有者與潛在的知識產權購買者或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知識產權的供需對接。開展知識產權網上交易,不僅可以提高知識產權轉讓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知識產權轉讓的成本。知識產權經營者和托管服務提供者也需要向互聯網轉型,通過互聯網提供相關服務。可以預見,今后第三方的知識產權網絡運營平臺將涌現并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改善創新環境的關鍵。一方面,要運用互聯網手段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例如,通過互聯網渠道公開專利執法案件信息,不僅可以有效震懾違法者,而且可以促進專利執法人員規范、公正、文明地執法。建設知識產權領域的社會信用體系,把惡意侵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數據庫,征信機構可以通過基于互聯網的社會信用信息平臺查詢惡意侵權記錄,有關政府部門可以針對惡意侵權者開展信用聯合懲戒,提高惡意侵權者違法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產業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涉互聯網知識產權案件越來越多,亟待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
同時,互聯網正深刻影響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在政府部門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例如,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可以組織開發App,用戶通過App就可以及時知道某件專利申請受理情況、審查進度、審查結果
等。傳統知識產權管理軟件將向軟件即服務(SaaS)、云計算化方向發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無需自行開發或購買知識產權管理軟件,通過向云計算平臺提供商支付一定的服務費即可在線應用。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建設云平臺,把業務應用系統遷移到云平臺,也可以促進電子政務集約化建設。
此外,互聯網為知識產權服務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模式。例如,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名錄庫和基于互聯網的知識產權服務地理信息系統(GIS),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在電子地圖上查詢本單位附近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檢索滿足特定條件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與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進行在線交流,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進行在線評議,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整合代理、法律、商用化等知識產權服務資源,構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一條龍的知識產權服務。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知識產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互聯網+知識產權”為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建議,應爭取把知識產權工作納入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并開展“互聯網+知識產權”專題培訓,使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充分認識“互聯網+知識產權”的商業價值,樹立互聯網思維,把互聯網與本職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扶持一批知識產權領域的互聯網企業,支持市場化主體建立第三方的知識產權網絡運營平臺,提供知識產權交易、托管等服務,讓“互聯網+知識產權”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堅實保障。(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